酒店
公元247年,也就是正始八年,曹爽听从何晏等人的意见,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名义上是让她去那里养老,实际上就是将她软禁起来了。郭太后是魏明帝曹睿的皇后,没有留下孩子,于是从宗室中找了一个孩子为皇太子,是为曹芳。曹睿去世,曹芳即位,尊郭氏为皇太后,是为郭太后。
一个是辅政的大臣曹爽,另外一个是皇帝曹芳的太后,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呢?以至曹爽要将她移到永宁宫去居住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这事要从头说起。
一、曹魏的制度是后宫不得干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果单看曹爽要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这话,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母亲和孩子在一起住得好好的,突然将他们分开,这个可是很不人道的行为,因此弄得他们两个分离的时候还痛哭一场。
这只是表面看起来的现象,因为按照曹魏的制度,后宫是不得干政的。既然不干政,那么郭太后应该是童叟无欺?怎么惹到曹爽了呢?难道曹爽看不惯郭太后,非要拿她出气?其实这事真的不是看到的那么简单。
1、制度是后宫不得干政。
按照《三国志·文帝传》记载:“九月甲午,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按照曹丕颁布的诏令来看,主要分五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诏令颁布的原因。国家出现混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宫干政,因此要颁布制度来限制后宫干政的事情。
第二个部分是避免后宫干政具体做法。朝中大臣不能向太后奏事,意思就是说以后朝中的大臣如果有什么事情不能跑去后宫找人,而是要到朝中来找其他的大臣或者找皇帝,前朝才是议事的地方。
第三个部分是后宫家族的人不能辅政。外戚不能担当辅政大臣,这就意味着外戚不能担任重要的官职。
第四个部分是外戚无功不能受封。作为外戚家族,在没有立下功劳的情况下不能受到封赏。
第五个部分是这个诏令应该作为永久的制度。这个诏令应该作为永久的制度保存下来,而不是一时诏令。将来如果有人违背,天下人要共同诛杀他们。
从曹丕的诏令来看,完全是吸收了西汉和东汉以来悲惨的遭遇而制定的,理论上是无可厚非的,确实要这么做。
2、制度贯彻过程不彻底。
后宫不得干政这事,其实从曹魏创立基业的时候就是如此,当时的卞氏可是小心翼翼的,从来不敢干涉公家事,只管后庭。到了曹丕时期,干脆将这个惯例定为制度,毕竟西汉到东汉,外戚专权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对国家的危害也是很大。
因此,当曹丕把下发了这个诏令,并把它当做制度后,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因此在曹丕一朝的时候,贯彻得相对比较好。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的时候虽然年轻,但是并不年幼,而且也很有能力,因此后宫也就无从干政。
可是,这个制度在曹睿时期贯彻并不非常彻底,从侧面上被破坏了。按照曹丕的要求,外戚无功不得封赏,更不得辅政。虽然外戚在明帝一朝中并没有辅政,也没有干政,可是裂土封侯的事情却屡见不鲜。
比如曹睿先后对封母亲文昭甄皇后,郭太后以及毛皇后家族的人都封有列候,因此从曹睿的行为来看,他已经破坏了曹丕立下的不得无功封赏外戚的制度。
3、外戚不得干政的制度被破坏。
到了曹芳时期,曹丕立下的制度已经被破坏得一干二净。
《三国志·后妃传》记载:“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宁宫,追封谥太后父满为西都定侯,以立子建绍其爵;封太后母杜为郃阳君。芝迁散骑常侍、长水校尉,立,宣德将军,皆封列侯。建兄德,出养甄氏。德及建俱为镇护将军,皆封列侯,并掌宿卫。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三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郭太后家族的子弟已经有许多人无功封侯。
第二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郭太后家族的子弟如郭德和郭建都担任镇护将军,掌握着京城禁军。
第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各位宰辅大臣主持朝中大事,遇上重大情况需要定夺时,都会先禀告太后然后才决定如何实施执行。
从这三个严重的问题可以看出,曹睿在世的时候,已经破坏了曹丕立下的规矩,也只是部分的破坏,比如无功封侯,但是并没有让他们担任重要的职位,也没有让后宫干政,可是到了曹芳时代,这些规矩统统打破了。
外戚已经掌握禁军,而且朝中大臣谈到重要的事情的时候,需要太后来定夺,这样可以看出外戚已经严重的干政,这个为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奏太后废除曹爽等人埋下了祸患。
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郭太后就不能干政,在过去的八年中,郭太后都不能干预政事,那么司马懿也就没有机会了。
因此,曹魏制度中外戚不得干政的破坏从曹睿时期已经开始,到曹芳时期已经破坏得非常的彻底。
二、后宫干政这个制度为何破坏得如此严重呢?
事情到曹睿的儿子曹芳的时候,外戚不得干政这个事情就发生了变化。曹睿给曹芳指定了两个辅政大臣,一个是宗室曹爽,另外一个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马懿。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隐形辅政的人,即是郭太后。郭氏是在立曹芳为皇太子的时候立为皇后的,等到曹芳即位之后,郭氏就成了皇太后。
之所以说郭太后是一个隐形的辅政大臣,原因是这个情况非常特殊,因为此时的曹芳才8岁,作为一个不成年的孩子,应该而且理应有其母亲照看,因此郭太后作为曹芳的母亲,就这样被留在身边照顾。
那么大臣们上奏的奏章或者建议,理论上也要上交给皇帝曹芳,即使是曹爽和司马懿做主,可是从流程上讲,也要交给曹芳,可是曹芳只是一个孩子,哪里能够做主或者看奏折呢?自然而然就交给了抚养曹芳的郭太后,这样一来,朝中大臣们的奏折除了曹爽要看,司马懿要看外,郭太后也要看,慢慢的郭太后的权威就体现出来了。
明处是两个辅政大臣,外加一个暗处的郭太后,而曹爽和司马懿的势力最大,毕竟他们是明面上。只有郭太后的实力最小,因此在她的运作下,外戚子弟纷纷得到了封赏,而且还有两个人担任了禁军统领,这样一来郭太后的行为直接破坏了曹丕当初立下的规矩。
而曹爽和司马懿俩人对于郭太后干政这个事情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一方面是曹芳年纪太小,找不到借口将皇帝曹芳从郭太后那里隔开;另外一个方面是双方都将对方视为对手,对于郭太后采取了拉拢的方式。
因此,由于曹芳和司马懿的默认,从而导致曹丕立下的制度被破坏殆尽,也没有遭受制止。
三、曹爽为何要将郭太后迁移到永宁宫呢?
等到公元247年的时候,曹芳已经15岁了,距离亲政已经快了,可是郭太后依然握着曹芳不放,还大肆干政。
当曹爽和司马懿俩人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郭太后作为一方,她的意见就起到了决定作用,而郭太后的意见又时常站在司马懿的那一边,在这个情况下,曹爽等人对郭太后的行为已经非常的不满了。
因此依照何晏等人的建议,就将郭太后迁移到永宁宫,将皇帝曹爽和郭太后之间隔离开来,从而减少了郭太后干政的机会。
其实曹爽将郭太后隔离到永宁宫,减少郭太后干政的机会,这只是表面现象。毕竟干政这个事情在此前八年时间里面,曹爽也是默认了郭太后的行为,可是等到公元247年的时候,突然就不满意郭太后,这又是为何呢?原因是曹爽等人要推行制度改革,而出身世家大族的郭太后是这一制度改革的阻碍,因此将其迁移开,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改革而已。
曹爽等人推行的改革即为正始改革,其核心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世家大族的权力和利益,这个改革极大的激化了和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 作为出身世家的郭太后对于曹爽等人推行的改革自然是不满意,否则也不至于要将她迁移到永宁宫,和皇帝曹芳隔离开来,从而间断了郭太后干政的抓手和借口。
没有了皇帝,郭太后自然失去了干政的机会,以司马懿为首的世家大族,在内廷自然就少了一个帮手。
四、总结。
曹爽将郭太后强迁到永宁宫,不只是简单的阻止郭太后干政,更为重要的是要推行正始改革,纠正曹丕时代建立起来的九品中正制带来的危害。
然而,曹爽等人推行的改革极大的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从而激起了他们的激烈的反对,而迁移郭太后只是他们斗争中的一环而已。
攻略
装备
商城